雷竞技RAYBET当年《深夜食堂》第一季的大结局,讲了一个黑帮小老弟决定帮黑帮帮友报仇的晚上,先来小林薰的店里吃拉面的故事。
可惜的是,深夜食堂只有方便面,煮好后还少了常规要有的烤海苔,黑帮小老弟就有点难过:“没有海苔怎么能叫拉面呢”?
但在看完《拉面:民国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后,雷竞技我突然意识到当时在剧里,没看到的细节竟然有那么多:
为什么要大半夜吃拉面?拉面和泡面到底是什么关系?黑帮小老弟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吃一碗拉面再干大事?
今天我们就从小林薰的深夜拉面出发,说说这碗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华料理,是怎么成为日本深夜食堂的标配,又怎么发展出了那么多不同风格的。
大半个世纪前的日本,跟今天的中国很相似:经济超高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大厂加班996是常态,每个人都生活在超高压的节奏下,晚饭可能也就是在办公桌前随便抓个饭团边工作边吃。
打工人下班已经是深夜,这时想来点好吃不贵的充饥,以面条饺子为主的中华料理就成了首选。这些散播在大城市小街周围的小店,价格不贵,温暖果腹,还开到很晚,所以那会儿日本都市打工人都有个习惯,就是下班去中华料理店坐一坐,来碗面充饥。
但跟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国土面积跟一个云南省差不多大,且由于城市化发展,人口分布极不平均。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想逃离北上广还可以回老家开个小咖啡店,不担心客流;那时的日本人如果想逃离,回老家几乎只能意味着重返农耕文明。
中华料理店卖的这些深夜裹腹小食成了灵感的来源:本金要求不高,技能要求也低。用积蓄在大城市的小街道里开一个小店,如果只经营一个单品,就能一边继续服务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人群,一边成为新人生的主人。
当时以上班族为主要受众的新闻杂志《产经周报》就专门开设了“脱薪族报道”,每周报道一个成功逃离的真实人物。比如一个名叫本山兼一的金融打工仔,就在鹿儿岛开了一家深夜拉面店,他在采访里说:
“虽然这是社会底层的人才会做的工作,但对我的精神层面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我可以借此获得人类生活的价值。”
全球知名的拉面连锁店“天下一品”的创始人,也是那个时代做了逃离决定后从零开拉面店起家的。他在开拉面店成功后还会帮助其他逃离者,传授技能帮助他们开办拉面店,或者加盟自己的品牌。
“一直到经济高度成长时代的末尾,拉面生产都被视作上班族在大企业压抑环境下潜在的避风港”。雷竞技
最初的拉面,长得更像中国人的家常鸡汤面或猪骨汤面,只不过多了些肉食和蔬菜。但当这些打工人开始成为拉面店老板后,基于他们对创意和人生的浪漫化构想,拉面开始有了个性。原本源自中国的汤面,也从那时起褪去了中国人熟悉的模样。
19世纪末,汤面连同饺子、烧麦一起,由做劳工的广东人,或从广东一带坐船过来学习的学生带去了日本。虽说唐宋开始中国饮食就不断输出到日本,但日本老百姓熟悉的源头,还是来往两地的老百姓彼此。
一开始汤面并不是做给日本人吃的。当时也不叫拉面,而是“中华面”,就是咱在家常吃的鸡汤面或骨头汤面。
而后这些学生或劳工,很多都留在了日本,成了港口城市日本餐馆的厨师。饺子面条这些中华料理,也因此成为日本小馆子,尤其是底层老百姓外食日常的一部分。
方便面的创始人安藤百福当年就是因为看见了二战后美军占领期间,日本各个年龄层的老百姓在“中华面”摊位前大排长龙的景象,才灵感大开,开始研发方便面。
“当时我还在制造与销售营养补充品’Becycle’,很多机会去厚生省拜访。战后日本人吃的主要是美国援助的粮食,美国不产大米,只有小麦和玉米,所以厚生省政府的工作项目之一,就是鼓励对面粉不是很熟悉的日本老百姓吃小麦做的食物。他们派出很多宣传车,鼓励大家多吃面包。
但在我看来,改吃面包就等于在放弃传统与文化。我问对方为什么不鼓励民众吃传统的亚洲面食呢?对方没有作答。当然,当时日本也并没有规模化的乌冬面或拉面产业,缺乏设备和技术。这也就成了我的动机”。
日清杯面和日清旗下一系列制作方便拉面的机械设备完善后,方便拉面就借助着当时电视媒体的浪潮,以连续十年,每年增长率20%的速度席卷整个日本。而由它激发起的方便速食风潮进一步增加了日本人的生产效率,也进一步普及了拉面这个概念。
伴随着脱薪族在各地开办的个性精品拉面店,拉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本土化,并最终成为日本饮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存在。
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拉面是小时候难得能出去吃一顿时可以负担得起的美味。热气的汤汁,上面点缀的肉和蔬菜,都是跟美好挂钩的。成年后的他,也会习惯在深夜去小店里来上一碗,毕竟夜晚的拉面店,才是最有生机的。
面对自己即将付诸行动的大事,黑帮小老弟只希望可以好好吃一顿,用自己认知里最美好的热气食物给自己力量。虽说小林薰的速食拉面缺了海苔,不够完美,但也算是吃到了。
那集的最后,小老弟重回深夜食堂,小林薰郑重地在拉面里放上了小老弟期待已久的海苔。虽说仍是速食面,但海苔出现,雷竞技使得拉面也差不多拥有了记忆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