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BET摘 要:在這個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負面新聞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許多媒體把對負面新聞的報道當作剎手?,為博高收視率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難免流於低俗。事實上,隻要遵守基本原則,注意方式方法,負面報道也能有正面的積極效應。本文將就負面報道的積極意義及把握尺度進行探討。
對於什麼是負面新聞,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有的將其等同於批評性報道,有的則認為是對負面題材進行報道,很難有一個准確的定義,綜合各家觀點,筆者更傾向如下表述:負面新聞(負面報道)是指新聞媒體發布的有關違背法律或倫理道德,與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發展潮流相悖、損害人類利益的事實的新聞[1]。它不同於贊揚、謳歌先進典型的正面報道,其主要作用就是揭露社會陰暗面,批駁歪風邪氣。如何對負面新聞進行報道,考驗著媒體的公信力。作為主流媒體,在進行負面報道時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本著比例適當、堅守准則、客觀真實、關注個體的原則,才能拿捏好報道分寸,發揮其應有作用。
很長一段時間裡,主流媒體給人的印象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怕負面新聞多了會影響社會的安定穩定,但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看,單一的正面報道不僅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同時也會對媒體產生不信任感,認為媒體沒有客觀反映現實生活,久而久之,受眾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隻要媒體報道弘揚的都會質疑其真實性,這樣的宣傳效果等於零。媒體人也逐漸意識到,隻有依照新聞規律,在進行正面報道的同時適度增加負面報道,並客觀全面地加以運用和正確引導,不僅能得到受眾的認可,改變固化形象,更能使負面新聞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
1.輿論監督作用。新聞記者一向被譽為“社會守望者”,其天職就是以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來還原事實真相、揭露社會弊病,一味地正面宣傳讓人們看不到存在的問題,也無助於解決問題,而通過媒體對社會上各種不良、丑惡現象的曝光,不僅能讓始作俑者原形畢露,得到應有的懲罰,促進問題的解決,甚至影響到相關政策法規的出台,從這個角度講,負面新聞報道對於促進改革,社會和諧絕對是一件好事。央視的《焦點訪談》就以輿論監督而著稱,欄目報道選題80%來自觀眾來信、來電,直接傾聽百姓呼聲。在福建,目前省級台的《第一幫幫團》、福州台的《新聞110》、莆田台的《今日視線》等欄目也都因輿論監督做得好得到社會好評。《今日視線》欄目自開播之日起就秉承“用良知檢討社會”的宗旨,架起百姓和政府之間的橋梁,成為百姓解決實際困難,傾吐心聲,表達意見的公共平台。2013年1月,《今日視線》欄目播出深度報道《誰為違法磚廠開綠燈》,對當地一家磚廠不經土地審批、不辦環評手續,歷經相關職能部門一年多的查處卻依然經營紅火的事實展開調查。整整半個月,《今日視線》緊緊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三期“真相大追擊”, 通過記者體驗、現場採訪、電話連線等各種方式,就執法部門執法中存在的不作為,監督不到位,推托等問題一一進行追蹤報道,公開予以曝光,形成了強大的輿論監督力度,最終促成了相關部門掀起整頓風暴,取締了違法磚廠,並使所佔用土地復耕。《今日視線》也因輿論監督有力度有深度,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成為當地的知名品牌欄目,擁有很高的收視率。
2.警醒反思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雷竞技,許多負面新聞的發生並非獨立和偶然,而是和我們整個社會法治的不完善、道德倫理的缺失等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如醫療糾紛、食品藥品安全、家庭暴力等問題,就發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因而更容易給人們的心理造成沖擊,這個時候媒體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媒體如果能在確保其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辯証分析,引導人們警醒反思,總結更多有用的經驗雷竞技,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那麼負面新聞便有了積極意義。2013年9月,莆田《今日視線》欄目播出了《莆田對一違反人身保護令的家暴施暴者予以行政拘留為全國首例》的新聞,讓人們對“家暴”有了新的看法。當事人張女士不堪忍受家暴,向當地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並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人身保護令”發出后,李某並沒有停止家暴行為,基於此,當地法院與公安部門聯動對李某依法予以行政拘留五天的處罰。通過對本案的報道,不僅讓受眾學會碰到類似事件要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也引發了人們對公權力在遏制家庭暴力中所起作用的思考,全國婦聯、全國人工委也在福建開展了反家暴立法調研,讓人們看到解決家暴問題的法制曙光。
3.疏導維穩作用。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了話語權,在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快捷的同時,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也泛濫成災。如果媒體不能發揮自己的功能,第一時間還原事件真相,不僅會讓民眾失去信任感,更因為無法得到真實的信息而造成種種猜疑,導致謠言滿天飛,造成民眾的恐慌。反之,則會讓謠言不攻自破,緩解民眾的不安情緒,有力維護社會的穩定。2011年8月期間,“莆田吧”上一個網名為“蛋求無愧於胸”的網民發帖說:莆田十字街的求生煎包一直用死豬肉做煎包,老板已經被抓起來了!一時間,市民紛紛猜疑,莆田廣播電視台新聞部在謠言傳播的初發期,盡快行動起來,記者採訪了莆田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人、“求生煎包”店老板、莆田市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等,及時播發《網上盛傳“求生煎包”摻入死豬肉?》新聞報道,主動消除人們的疑慮,有效阻擊了謠言的進一步擴散。前不久發生的昆明“3·01”嚴重暴力恐怖事件令人發指,人們急切地想知道:是什麼人如此地喪心病狂地濫殺無辜?凶手有沒有抓到?現場傷亡情況如何?事件發生后,各主流媒體都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無論是對凶手實施抓捕、目擊者現場描述,還是現場救援過程介紹、醫院搶救傷員的直播,都真實客觀地呈現在受眾面前,讓大家了解事件真相,疏導民眾的恐慌情緒。盡管如此,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更有別有用心之人借此煽動民族對立情緒,媒體就此及時採訪各界人士,讓民眾認清事件性質,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就表示:“不要把事件同特定民族聯系起來,如果我們因為這個事件遷怒某一個民族,將一個民族同暴力恐怖劃等號,那是完全錯誤的,那正是分裂主義勢力所希望的,無論碰到什麼困難和風險,我們必須要有民族團結的自信。[2]”通過媒體的適時引導,人們盲目膨脹的民族情緒終於回歸理性思考,明白不代表新疆,不能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從而達成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的共識。
盡管負面報道有著正面報道所無法取代的作用,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考驗著媒體的新聞觀、價值觀和公信力。所以,如何報道好負面新聞,讓它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每個媒體人應當沉思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要把握好平衡原則。媒體在刊播新聞時不僅要確保新聞真實性,還要注意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要有一個比例的平衡,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同時合理控制負面新聞的數量,才能夠客觀反映社會現實,不至於引起過度偏激。而現實情況下,眾多媒體缺少統一的管理,經常是負面報道一窩蜂扎堆上,讓人實在有點兒吃不消。以2014年3月28日當天媒體報道為例,一打開網頁就會跳出一長串駭人的標題:《北京通州梨園一早餐點爆炸》(法制晚報)、《四川兩男童被扔下山崖》(華西都市報)、《瘋狂砸車窗團伙隻為偷錢上網》(海峽導報)、《23歲媽媽與兩歲幼兒命喪車輪下》(海都報)。而打開電視負面消息也是扑面而來:《北京懷柔男子因家庭房產糾紛持刀扎死6人》(央視13套)雷竞技、《19歲未婚少女用電線綁飲料瓶溺死新生兒子》(浙江衛視)、《男子潛入富二代好友家棒殺其奶奶劫金飾》(江蘇城市),這些負面新聞密集地出現在同一天,讓人感覺生活裡隨時都在發生車禍、爆炸、殺人、搶劫等各種危險事件,這種擔心害怕會給人消極的心理暗示,造成一種社會混亂、人心險惡、毫無安全感的恐慌心理,不利於人們客觀認清現實、更不利於社會的安全穩定。
2.要避免產生負面效應。面對負面報道,媒體從業人員即使總體上做到了客觀真實,導向正確,但由於對報道細節把握失當,會產生可能連媒體都無法預料的負面效應。在對某些犯罪行為的報道中,有些記者為了所謂的生動而對作案過程及手法描寫得過於詳細,雖然滿足了普通民眾的知情權,但卻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做了“活教材”,不僅學習到作案手法,還能總結出反偵察經驗。新聞媒介被視為是犯罪行為的外部驅動力,媒介的消極暗示力量是刺激犯罪行為發生的主要外因之一。在許多刑事案件的審訊中,當問及犯罪動機時,經常聽到的回答是:看電視學的。再來看南平校園殺人案:2010年3月23 日早上,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小學門口發生特大凶殺事件,死亡9人、4人受傷。當天紅網就刊發了專題《南平殺人狂魔背后錯謬的人生軌跡》。3月25日,《廣州日報》以專版的形式花了二分之一的版面以《涉嫌故意殺人鄭民生被批捕》為題,重點通分析了鄭民生的許多細節,3月25日,《青島新聞網》以《歹徒匕首捅入小學生胸口攪動數下》為題,渲染鄭民生手段的殘忍。這種同類信息的短期迅速積累,給受眾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恐慌,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3.要時刻體現人文關懷。作為一個媒體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最基本的就是必須具備人文精神,尤其是在負面新聞的報道中,更要體現人性的真與善,在報道過程中要尊重每一個採訪對象,充分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負面新聞中很大一部分是突發事件,當面對天降橫禍,沒有幾個人能夠沉著冷靜,往往會情緒失控、痛不欲生,這時如果記者抓拍特寫或抓著細節不放強行採訪當事人,不僅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更會給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在此次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媒體的許多失當行為受到民眾的質疑,從消息一開始傳出,就有大批記者蹲守在乘客家屬所在的北京麗都飯店,都希望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報道,有的記者甚至為了拿到獨家新聞,冒充家屬進行后對外發布,這種為一已之私完全不顧他人感受的行為激起了民眾的憤怒,有網友責問:“多追問馬航,而不是乘客的家屬,他們此刻知道的信息不會比你更多。已經有媒體發布大聲痛哭的家屬的照片了,畫面裡看到一圈照相機和攝像機圍著痛苦萬狀的他們在拍攝。給他們應有的空間和尊嚴,即使你記不住新聞倫理,也應該記得作為一個人的准則”[3]。試問,受眾需要這種毫無同情心的報道嗎?就算能吸引受眾的目光,媒體的形象也已蕩然無存。其他比如在採訪受到性侵害的女性時過分關注細節、採訪未成年人時圖片不注意進行保護,對車禍、殺人等災難事件現場再現太過真實慘烈等,都體現出了媒體人文關懷的缺失。一個沒有同情心的記者決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記者,一個漠視生命的媒體也決不可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1] 高美,胡泳.對外傳播中的負面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2(2).
南京大屠殺公祭習談公祭日李克強亞歐行無人機闖空中禁區呼格案再審結果不動產登記西部冰川萎縮股市年末躁動小年火車票今日開售廊坊幼兒園危房倒塌聶樹斌案3大疑問東三省人口流出習公祭日講話李克強談吃空餉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