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RAYBET但在地域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饭”却有两种理解,一般南方人指的是“米饭”,而北方人却是指的“面食”。
第一阶段:萌芽期山西与面食的相遇,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6万年至2.1万年的石器时代晚期。上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科学家在沁水的下川发掘了上万件石制品,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几件生产工具:第一种为用来研磨谷物颗粒的,如石磨盘;第二种为开垦耕地时砍伐树木的,如锛形器;还有石镰刀等。
而其中的石磨盘在历史舞台上的首次登场,以及其满身的痕迹斑斑,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都向我们透露了一个讯息——面食文化出现了。据当时的报告记载,石磨盘:“中间由于多次研磨而下凹,显然是加工谷物的痕迹。”除了科学层面上的考证,山西当地的民俗文化也从侧面佐证了面食自山西起源。如在山西流传的三个历史传说“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稼穑”、“唐尧制石饼”,都为我们展示了先民们与面食的深厚渊源。当历史的车轮滚到商朝,北方农业依旧以栗作物为主,直到西周时,北方才逐渐扩大麦子的生产,而这也为面制品的扩大生产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期到了汉代,山西面食累足了劲儿,一脚迈进了它的“大发展阶段”。从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食用方法,以及发掘出的炊具中,我们能一窥它当时的足迹。在汉代时,出现了一样由面粉与水调和而成的面食——“饼”,这也是当时所有面食的总称。汉刘熙在《释名》中曾讲:“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由此可见,这时的“饼”已有许多种类,在吃法上就有用蒸笼蒸好的“蒸饼”、水煮的“汤饼”、表面撒了胡麻的“胡饼”、用牛骨髓油作原料的“髓饼”等;不仅如此,人们还将生活场景用面食刻画了出来,如长得像蝎子的“蝎饼”等。当历史卷轴铺到魏晋南北朝时,面食制品的大家族又扩大了许多。仅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饼法》中,就记载了十多种饼类食品的具体名称及制作方法,如白饼、烧饼、髓饼、膏环、鸡鸭子饼、细环子饼、截饼、水引、馎饪、切面粥、粉饼等。
到了北齐时,曾担任并州刺史的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创立了上等的家宴“汤饼宴”,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并开启在子女生日时吃面条的习俗。从此,面食文化笼络了从平明百姓到达官显贵的大片“信徒”。也是在这时,我们熟知的带馅馒头(即包子)、春饼、馄饨、煎饼等登场了。
而隋唐时,山西已有的面点品种日趋成熟,同时也涌现一批新品种,比如饺子、包子等名目繁多的点心小吃,尤其是剪刀面、“冷淘”之类的面条。经过宋代的发展,面食品种越来越精细,并且煮制面食比较盛行,从“饼”的品类里分化出来,而“饼”己不需要作为整个面食系统的总称,它成为独立的面食品类。
第三阶段:繁荣期山西的面食伴随中国面食的发展轨迹进入明清时期。这时候,随着无数“有钱,又有闲”的晋商的兴盛,他们强烈的美食欲望推动面食发展进入鼎盛期。面食不仅在菜品上变得纷杂繁多,在烹饪技巧上也推陈出新。
首先在花样上,面食就有擀、揪、切、拉、削等多种丰富的方法;在烹调上也有煮、炒、蒸、炒、烙等样式,而品种更是百花齐放,如拨鱼儿、掌托面、切面等,数量远超过其他朝代。据《素食说略》证,当时北方人家家都会做面条,并随着商的四处游走,面食也被带到了全国各地。而到了如今,山西面食也仍在全国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山西面食的成长历程:于旧石器时代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形;于宋代繁盛;于清朝推广普及至全国;而于近代进一步创新。
山西面食的发展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份瑰宝。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为人称道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承载了许多当地人的期望、审美情趣等。但山西的面食文化究竟为什么这么深呢?仅仅是因为面食发源于山西吗?
首先,山西面食文化与山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山西地处黄河中下游,是由黄土覆盖的高原地区。在历史上,山西的交通也并不发达,当地人民只能靠种植农作物来自给自足。而山西自古便太阳直射严重,且多旱少雨并不利于水稻、蔬果的发展。
但小麦、杂粮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于是人们将谷物磨成粉面状食用,逐渐形成了食面的饮食习惯。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进一步让种植的谷物种类扩大化,也发展出了多种面食的制作方法。从此面食在山西扎根,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与生产力的增长变得丰富多样。
除此之外,山西面食文化与山西的经济情况也密切相关。早期的山西,多种因素造成了当地的物质匮乏与经济落后。而其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作物的品种也较为单一,吃菜成为了一种奢侈。
所谓“穷则通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目光转向面食,一种价格较为低廉,且数量较多的食物。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山西面食文化,比如当时最为普及的饮食习俗——“汤面”。一方面,山西人餐桌贫瘠,全靠盐、醋等调料来调味,这使得他们饮食口味重,于是日常生活需要大量饮水,所以逐渐形成了喜汤食的习惯。另一方面,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百姓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面朝黄土背朝天”,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于是人们更是喜欢吃汤面,一来方便容易携带,二来容易饱腹能够支撑一天的辛勤劳作,三来也能一并补充水分。在山西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
面食文化如一个活化石,陪同山西走过了历史上的贫瘠、繁荣与变革。而今琳琅满目的山西面食,犹如民间传唱的那些歌谣,既流窜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被人津津乐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奏出壮丽的旋律。它因人们的生存需要而诞生,又因民众的习惯与喜好而发展。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在那儿,不争也不吵,却将山西的变化看在眼里,也将普通百姓的愿望融入了一坨坨简单朴实的面团中。如果有空,来山西吃一碗面吧。真的,特别香。
参考资料:1.(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清)薛宝辰撰,王子辉注释:《索食说略》,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3.赵建民:《齐民要术之饼食文化》,《扬州大学任学报》2003年第1期;4.山西面食5%B1%B1%E8%A5%BF%E9%9D%A2%E9%A3%9F/407116?fr=aladdin